查看原文
其他

常青:以创意再造城市文化地景

常青 建筑实践 2022-04-24


常青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城市与规划学院教授



本文整理自滨水城市设计国际论坛,未经演讲者审阅

1. 景观的史地维度

从历史上看,Architecture 本来是匠学的意思。风景园林其实也可以被称作Architecture,它是 Landscape Architecture,就是造景的匠学。所以,建筑和人造景观是同源的。刚才说了“景观”其实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词,今天的会场就是一个景观,人也是一个景观。景观涵盖的内容那么多,如果非得找一个英文单词对应的话,我觉得应该是Scape。但我们一般都用 Landscape,其实Landscape直译只代表地景,像海洋景观、城市景观等就没有被包括进去。在国际交流中泛泛地用 Landscape可能会造成误解。此外,人对客观景物的观感在英文中有另一个单词Scenery与之对应,这与客观的景又是不同的。还有一个词叫Artifacts,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对应。总而言之,景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景观这么大,必须要有史地的维度。加上历史的维度,这个景观就有意义了。讲到史和地,“史”和“文”有关,“地”与“质”难分。孔子说“文胜质则史”,就是说过度拘泥于人文了,就有点偏“史”,他又说“质胜文则野”,就是说如果过于仰仗天赋而缺少了文,就变成了“野”。


同济大学的陈从周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非常准确地解释了什么是“质”。他说 ,“质感存真,色感呈伪”。通过视觉看到的只能是一个东西的形式,没有触感,你感觉不到它真实的材料质感。建筑大师赖特曾说“要将建筑嵌入土地,而非只是放在其上”。所以我们要关注史地的维度,探求景观的质感。


《以文养质,知恒通变》,是我一篇文章的题目,讲的就是怎么把握住所谓的“场所精神(Genius Loci)”。场所精神追溯到最早就是指土地的守护神,它代表一个地方特有的精神,所以这个英语单词在中国人的词汇里可以找到的对应,就是“风土”


中英翻译往往把景观译为Landscape,但确切地讲,Landscape只能代表大地景观。同样一个东西,从美学的角度去看是地景,从形态学看就是地貌。所以国际交流中讲 Landscape 可能会被理解为地貌。而地貌在中文里有另外一个词,就是“地脉”,做建筑把握住了地脉,这个建筑就是嵌入土地的建筑。这么说比较抽象,还是要用具体的建筑景观案例来阐述。


现在大家都在讲文化景观,但确切地讲,应该叫文化地景。因为景观包含文化,“文化景观”有意思重复之嫌。今天大家做建筑的时候,发现很多地方的地貌发生了变化,把握住地貌的变化,修复变化的过程就是把握“质感”。

2. 创意和再造的关系

我的演讲题目里用到了“再造”这个词。为什么要强调这个词呢?要在有历史厚重感的地方做一个新的建筑,怎样让它给人以从历史环境里长出来的、嵌入历史环境土地里的感觉呢?这里就要谈到再造(Re-Creation)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接下来一切讨论的基石,由 19 世纪的建筑大师勒·杜克提出。勒·杜克设计了巴黎圣母院的塔尖,这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设计,可惜现在被烧毁了。勒·杜克在今天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声称自己不是为了保存而保护,而是为了再造而修复,“只有经由记忆和历史的辩证冲突,通过有意识地忘却的实践,才能使修复达至再造。”

胡适也讲过类似的话,“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过去都以为把老的东西留下就叫“整理国故”。但胡适写这篇文章讲的是如何去伪存真。目的是什么?再造文明。而梁思成先生也在《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的文章里讲了一句话,大致意思我概括了一下,就是为创造而整理和保护文物,其实也是为了再造。

在陕西三原柏社村的地坑窑,每家每户都是住在地下,这就是人的活动对大地的改变。这是近代才形成的,是典型的文化地景。

3. 创意和再造的关系

华盛顿美术馆新馆、老馆

华盛顿美术馆的新馆和老馆一个是三角形的平面布局,还有一个是规矩的轴对称布局。但为什么这两个建筑让人感受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为新旧建筑使用了同一个采石场采集的石头,这两个建筑通过完全一致的材质形成对应,砌法也相同。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 ©️ CAROL M. HIGHSMITH/BUYENLARGE

瑞士瓦尔斯温泉浴场

卒姆托设计的瑞士瓦尔斯温泉浴场给人的感觉是现代的,但做法是传统的石砌法,这个建筑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它最打动人的是质感,正是其在地质感打动了评委。在地的东西能带给建筑师很多启发,例如在福建沿海你会发现,除了用砖瓦,还可以用牡蛎壳做建筑的墙体。

瑞士瓦尔斯温泉浴场 ©️ FABRICE FOUILLET

韩国地景建筑

著名韩国建筑师承孝相用了“地文”的概念,还自己创造了一个词汇叫Landscript,直译过来是大地书写,他用这个词来描述自己做的地景建筑,这些地景建筑是嵌入大地的,我们有时候也把这个叫地貌建筑。

承孝相作品 ©️ IROJE

北川地震纪念馆

同济大学蔡永杰教授的获奖作品北川地震纪念馆是一个中国的人工大地景观,也是地景建筑。

北川地震纪念馆 ©️ TJAD

杭州来氏聚落再生设计

杭州来氏聚落再生设计是我们同济大学常青研究室自己的项目,获得了瑞士首届 Holcim 国际可持续建筑大赛亚太区唯一金奖。我们用了延续地质、保持地脉、保留地标的概念来做设计,把原来变化的东西做了修整。比如说原来的河道、长河已经被藏到地下,地面已经变成了路,但我们又把水系重新做了梳理。这个概念设计中,我们一手抓修复,一手抓地景,例如图中深颜色和浅颜色所代表的两个在地的建筑,一个是原来留下的建筑,一个是新建的乡村建筑。

杭州来氏聚落再生设计 ©️ 常青研究室

宁波月湖历史地段保护与再生设计

宁波月湖历史地段保护与再生设计项目是我们的另一个作品。因为一个不当的挂牌租让,月湖历史文化街区被拆掉了一大块。但我们去时,发现好多老建筑还留着,就在留下的建筑前做了一个广场来与之呼应。我们觉得临街建筑没必要再做仿古建筑,干脆和城市对话,以屠氏别业为背景做了一个新的建筑。

屠氏别业夜景(图片来源于网络)

台州委羽山道文化公园概念规划

我们在台州黄岩的委羽山道文化公园概念规划中也做了地景建筑,目前还没有开始施工。委羽山是一个道教圣地,项目所在地全是山,平地少。我们认为在空地上造一个小建筑群作为服务设施很困难,因此设计了一片水域,它的岸边是一个具有演艺功能的公共建筑,就是图中所示的地景建筑,这个地景建筑里有群众文化活动中心。

委羽山道文化公园鸟瞰 ©️ 黄岩城投集团

海口骑楼老街

我们在海口的骑楼老街也做了一个项目。这个工作分为两部分,修复老骑楼和建新骑楼。街区内部是修复的部分,另外半边新建的部分,我们叫它骑楼外滩。老骑楼主要部分的修复已经完成了。修好以后,海口中山路那里经常会有仪式活动,当地的春晚就在那里举行,这也是文化地景。

修复后中山路街景 ©️ 常青研究室

老骑楼竹筒屋每一户只有3米宽,深度可以达到二三十米,中间挖了几个院子。临街、临海岸的是新骑楼。我们在做骑楼的深度改造方案时,考虑了怎样保留老的墙,同时做一些新建筑的渗入。所以保留下来的老骑楼将被打造成地标,就像澳门大三巴牌坊一样,作为人流的集散入口,和道路形成呼应关系。新骑楼就用新的手法来做,用玻璃等材料做出现代的质感,再把历史感投放上去。新骑楼和老骑楼大概就是这样一种关系。

修复后中山路节日照片 ©️ 常青研究室

最后,用唐朝大诗人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纤秾》里的两句话作为我演讲的结束语,“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 / Carmill

视觉 / Carmill


© 建筑实践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何镜堂:营造地域、文化、时代和谐统一的城市风貌

走向一种新的“地方性”——徐好好对话何健翔、蒋滢

营造十谈(上):筑境设计、MVRDV、gad、禾磊建筑、来建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